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量子力学为什么让人感到害怕?科学家到底发现了什么?

2024-05-19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人类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宇宙之后,人类的好奇心被宇宙的浩瀚所吸引,人类想要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是不是还存在其它的生命?带着这些疑问,人类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人类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霍金、伽利略、薛定谔等等,这些科学家为人类的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牛顿的出现给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奠基人,在数学上,他创立了微积分学,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光学上,他创立了反射望远镜和光的色散理论,在电学上,他建立了最早的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牛顿于1727年3月14日生于伦敦的牛顿区,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牛顿从小就非常聪明,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算术,八岁就能够阅读和计算,十岁就开始解答微积分,在1737年的时候,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成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写道,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这个力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没有牛顿,人类科学可能要倒退几百年的时间,在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在1905年,爱因斯坦抛弃了以太假说,以光速不变和下一相对性原理的两条基本假设推出了相对论,同时洛伦兹变换也被保留。纵观狭义相对论诞生的过程,为狭义相对论做铺垫的是麦克斯韦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几乎摸到了门槛的是洛伦兹和庞加莱,但两者仍然没有打破陈规,死守以太假说,结果与狭义相对论擦肩而过,但不可否认洛伦兹和庞加莱是狭义相对论最大的助力者,甚至爱因斯坦也认为,即使他不推出狭义相对论,那么最长5年后也会有人推出来!1905年被称为是爱因斯坦奇迹年,在这一年内,他发表了四篇论文,提出了四个突破性理论,震撼了世界,1905年6月,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1922年,爱因斯坦凭借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年9月份,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出现,同年11月份,他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E=mc^2,解释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的实惠,科学家们认为我们已经 解开了这个世界的全部奥秘,比如说在远低于光速的情况下,牛顿的经典力学能够解决所有的机械问题,电磁现象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现象能够被波动定律完美解释,热现象被热力学解释,在光速情况下,相对论能够解释宇宙万物,就在人类以为我们已经破解了世界的奥秘时,突然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理论只适合在宏观世界中,一旦进入微观世界,这个理论就不灵了,于是在19世纪的时候,众多科学家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等人一起创立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体的理论,它和相对论被称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了量子态,测量,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在量子力学当中,粒子不能够像经典物理学那样,能够按照轨迹行动,而是以波的形式表述,其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统计性质,同时量子力学也描述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发射和吸收光子等方式传递信息,在量子力学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爱因斯坦用来反驳物理学家玻尔冠以量子力学的解释,想要理解这句话还需要从牛顿开始说起,牛顿作为科学界的鼻祖,他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当很长一段时间内,光是粒子的说法统治了科学界几百年的时间。之后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光是一种波,到底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为了解开这个奥秘,科学家们还专门做了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电子发射器,一个挡板上面有两条狭缝,挡板后面有接受电子的屏幕,屏幕上显示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说明电子不仅仅是粒子,它也具有波动性,穿过狭缝之后,发现了干涉现象,实验开始的时候,科学家把光子一个一个的释放出来,让他们逐个穿过双缝,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干涉条纹,后来科学家将光子换成了电子,也得到了干涉条纹,为了能够看清楚光子到底是如何通过双缝的,科学家们还专门安装了探测器,用来观测光子到底是从哪一个缝隙中穿过去的,就在这个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干涉条纹居然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观测者能够改变实验的最终结果?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双缝干涉实验在没有观测者的时候,粒子处于叠加状态,这个叠加状态通过双缝的时候,一半通过A缝隙,一半通过B缝隙。

在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证明光子走了哪条缝隙,这个时候粒子就会处于叠加状态,看到的现象就是粒子的形态,由于粒子非常小,没有任何人能够直接观测它,所以它本身不构成观测者,在这个实验中,如果只看结果的话,那么人类永远都不会知道光到底是从哪一个缝隙中穿过去的,这会导致光子一直处于叠加状态,最终形成干涉条纹,但是如果要使叠加态坍塌,就要对实验进行观测,看它到底是从哪个缝隙中穿过去,这时候光子的路线就被锁定了,光子的路线被锁定了,所以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后来科学家总结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学当中,有很多诡异的事情,曾经爱因斯坦在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然而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切还要从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争论说起,在19世纪的时候,科学家们创立了量子力学,当时出现了两个学派,一个是以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为首的决定论,还有一个是以玻尔和海森堡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强调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只能够用概率去描述,作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爱因斯坦其实并不反对量子力学,他反对的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不确定论。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是可以描述的。之所以会出现“不确定性”,说明量子力学还不完备,很可能存在某种“隐变量”还没有发现,结果导致了量子世界的诡异现象出现。而然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坚持认为量子世界存在诡异现象,任何观测行为都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也就是从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

我们可以举个宏观的例子,月亮一直挂在天空中,如果按照哥本哈根的意思解释,月亮在天空中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想要确定是不是在天空中,只有通过观测,一旦实施了观测,月亮的状态就确定了,而没有实施观测前,月球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很明显,用我们宏观世界去解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确实是非常诡异的,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爱因斯坦反驳玻尔,不看月亮,难道月球就不存在吗?而玻尔反驳爱因斯坦,你不看月亮,怎么知道月球在那里?爱因斯坦认为,之所以现在无法精准测量和预测微观粒子的一些运动状态,是因为其中有一些隐藏着的“隐变量”还没有被发现,因此,这些理论是不完备的。通俗地说,就是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还是一个不完备的半拉子理论,还有许多深层次规律没有揭示出来,所以才会有一些奇异现象无法解释。

由此,“上帝不会掷骰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就是说规律这个“上帝”不会随机乱点鸳鸯谱,微观世界的一些现象也有其遵从的自然客观规律,只要找到还没有弄清楚的那些“隐变量”,这些奇异现象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和预见了。作为爱因斯坦的同盟军,薛定谔弄了个“薛定谔的猫”思维实验,想以此来讽刺哥本哈根诠释的荒谬。当时爱因斯坦听了之后非常满意,薛定谔的猫大概意思是:将一只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箱子中,然后把这个箱子里面放置一个装置,其中包括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这个原子核有百分之50的几率衰变,当原子核衰变时,就会释放出一种毒气,这时候猫就会被毒死,如果原子核没有发生衰变,那么毒气就不会被释放出来,这时候猫就不会死亡,而我们想要知道猫到底有没有死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开箱子,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猫到底有没有死亡。

如果按照经典物理学来解释,那么猫只会出现一种结果,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猫会出现两种结果,即死又活、非死非活的诡异状态,这是因为叠加态的存在,支持量子力学的科学家认为,在我们没有打开箱子之前,箱子里面其实存在两只猫,一只是死亡以后的猫,另一只是活着的猫,这两种猫处于叠加状态,当我们打开箱子后,其中一种叠加态就会消失,这时候只会剩下其中一种结果,所以我们只能够看到一种结果,这其实是因为观测者导致波函数坍塌,另一种结果就会消失,叠加态原理是量子力学当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说明了波函数的性质,如果ψ1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1,ψ2也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2,根据薛定谔方程的线性关系,ψ=C1ψ1+C2ψ2也是体系一个可能的存在状态。

这个原理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当粒子处于态ψ1和态ψ2的线性叠加态时,粒子是即处于态ψ1,又处于态ψ2。简单来说就是——微观粒子可以同时位于两个甚至多个地点的状态!更加诡异的是,直到有观察者去测量它时,叠加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别说普通人会为量子力学感到震惊,就连科学家们对量子力学也会感到震惊,爱因斯坦说过:「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玻尔也说过:「谁要是不为量子理论感到震惊,那是因为他还不了解这个理论。别闹了费曼先生曾说过:「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没人能真的搞懂量子力学。叠加态理论认为,在微观世界中,粒子能够同时位于多个地点的状态,更加诡异的是,直到有人观察它的时候,叠加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在玻尔的互补原理中,我们常说在没有观测单个量子客体的时候,它就处于波和粒子这两种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当中,这种波动和粒子的叠加态,我们无法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波和粒子是两个互相排斥的现象,因此这种叠加态没有实现对应物,所以我们无法对其理解,这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它无法同时表现出正反两面给你看,你也无法想象既是正面,也是反面的硬币,因为在哥本哈根的解释当中,在我们没有观测量子客体的时候,对他进行了描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常说的一个电子在没有观测它的时候,它既是粒子也是波,其实是不正确的,你只要试图对他进行可能的描述,都是错误的,如果Ψ₁代表了电子粒子性的可能状态,也就是一个本征态。

Ψ₂代表了电子波动性的本征态,那么对于电子这个体系的态Ψ就处在态Ψ₁和态Ψ₂的线性叠加态当中。也就是Ψ=C₁Ψ₁+C₂Ψ₂,如果我们对电子进行观察,那么电子将表现出可能的本征态中的一个,这种线性叠加态到某个本征态转变的过程,就叫波函数坍缩。再比如说,波动方程中的Ψ代表了电子的几率幅,它模方也就是电子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那么在没有观察之前,电子位置这个力学量就处在各种可能位置的线性叠加态当中。这个时候,一个自由电子可以同时处在任何可能的位置,这里“同时”两个字相当重要,记住了这一点,对理解后面的双缝干涉实验很有帮助,以及双缝干涉实验的变种实验,比如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对电子进行观察的时候,它就会随机出现在一个确定的位置,这种从同时处在不同位置的叠加态到确定的本征态,就是波函数坍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简单理解就好了,毕竟连科学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量子力学的诡异之处,并不止这么多,这也只是量子力学的冰山一角,即便是这么少的理论,很多科学家都无法理解,这说明量子力学实在是太深奥了,很多科学家懂了量子力学之后,认为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来看,只要我们闭上眼睛,那么世界就是不存在的,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的世界才会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我们是不是闭上眼睛,世界依然是存在的,它不可能凭空消失。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问题到现在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的研究当中,曾经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认为,我们的世界可能是虚拟的,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还不到十亿分之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马斯克在胡编乱造,不过关于我们世界是不是虚拟的,在科学界也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因为在我们的世界中,就存在虚拟世界,比如说游戏,游戏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玩游戏,游戏里面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虚拟的,这是因为我们身在游戏外面,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一切,但是对于游戏里面的人物来说,它们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世界是虚拟的呢?很明显,它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我们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高级文明利用超级计算机制造出来的?

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中除了地球生命之外,一定还存在外星生命,有一些高级的外星文明,它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宇宙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著名的科学家卡尔达舍夫建立了严密的宇宙文明等级制度,将宇宙中所有的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文明被称为是行星文明,这种文明的一切活动几乎全部围绕着本行星的资源来开展,目前人类的文明还不到一级文明,只能够算0.7级文明。毕竟人类现在还没有办法将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全部利用。二级文明被称为是恒星文明,当一个文明的科技达到二级文明之后,这个文明就能够制造出戴森球来,这是一种能够将恒星完全包裹起来的装置,它能够源源不断的吸收恒星的能源,如果人类的文明达到二级文明,那么人类也能够制造出戴森球来,将太阳包裹起来,然后源源不断的吸收太阳的能量。

三级文明被称为是星系文明,当人类进入三级文明之后,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疾病或许不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因素,甚至还会直接对个体的DNA进行修改,在移民扩张方面,也实现了恒星系之间的旅行,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深层规律。而且人类还能够利用银河系中所有的资源。后来科学家发现三级文明显然不够,于是科学家又加入了四级文明,四级文明也被称为是宇宙文明,如果人类能够达到四级文明,那么人类就能够利用宇宙中所有的资源,不过科学家却很少提及四级文明,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四级文明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四级文明能够利用全宇宙的资源,而且它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一个虚拟宇宙来,如果说我们的宇宙真的是高级文明制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找到宇宙中的BUG呢?

在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全球大规模普及的时候,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就提出了宇宙的本质是数学,一切物质本质上都是信息量不同的信息,除了一些物理学家之外,有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类生活在高级文明的模拟世界中,只不过现在人类还无法确定我们的世界是不是被高级文明设计出来的,如果说有一架超级量子计算机,它是不是能够模拟出一个足够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模拟出一个现阶段人类找不到破绽的虚拟世界,按照人类目前对世界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能够找到宇宙中的BUG吗?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宇宙中的BUG,只是还没有办法确认。比如说我们的世界是由公式制造出来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发现了宇宙中的公式。

比如说薛定谔方程,在这个方程中,描述了物体的状态不能够像经典力学中一样用位移,速度等等,而只能够用一个物体的量的函数来描述。这个物理量不再是某个确定的值,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分布的概率,每一个微观系统都有相对应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意义就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意义一样,除此之外,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也解释了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经典力学中,质量和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通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当量关系,认为一定质量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能量,这种能量以动量、冲量、动能、势能来表示。爱因斯坦的贡献就是把质量和能量这两个东西糅合在一起了,划了一个等号,即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而且可以互换的,其简化出来的公式为:E=MC^2,这就是伟大的质能方程。

这个公式里的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当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之后,认为经典力学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将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割来考虑的,解释世界采用的是伽利略变换,简单来说就是1+1=2,伽利略变换能够解释宏观世界低速系统中的大部分现象,毕竟在低速参考系中,很多误差能够忽略不计,但是在接近光速的情况下,伽利略变换就不行了,这是因为时空是不能够分割的,相对不同的时空,观测物质运动的时间性也是不一样的,在质能方程式中,物质动能量是和速度成正比的,速度越大动能量就越大,这一点在经典力学中也是一样的,所谓动量、冲量、动能、势能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解释了太阳燃烧的奥秘。

太阳之所以能够燃烧这么多年,就是因为质能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根据这个公式,1公斤物质的能量全部释放,就约等于9*10^16J(焦耳),相当250亿度电能。而现在人类掌握的最大能量释放是核聚变,其质能转换率只有约0.7%,也就是1公斤质量(氢)通过核聚变,质量亏损只有约7g(克),这7g质量可以转化出6.3*10^14J的能量,相当1.75亿度电能,约合15万吨TNT炸药爆炸威力。而太阳燃烧是内部核聚变的反应,所谓的核聚变反应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原子核相互发生碰撞产生的,正在这些原子核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不仅会生成新的更重的原子核,还会因为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简单来说就是核聚变反应根本不需要氧气也能够产生,只要处于高压或者高温状态下就能够发生变化。

我们的太阳内部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是一个集高温、高压、高密度的一个区域,在这个核心部位,太阳将会通过氢核聚变反应变成氦元素,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地球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大约只有22亿分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宇宙是一个有规律的星际空间,在宇宙中很多天体都在遵循规律运动,现在人类还无法解开宇宙的全部奥秘,这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发现宇宙中的全部公式,如果人类发现了宇宙中的全部公式,那么人类或许能够解开宇宙中所有的奥秘,换句话来说,既然我们的宇宙全部是由公式组成的,那么这些公司的创造者会不会就是我们所说的造物者?

曾经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道: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吗?杨振宁回答道:如果你所谓的这个上帝是人形状的,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偶然存在的,虽然现在科学家还不知道这个造物者是什么,但是我们的世界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即使宇宙来自于奇点大爆炸,那么在奇点之前又是什么呢?小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说不定人类能够解开这个奥秘,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优质作者榜#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人类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宇宙之后,人类的好奇心被宇宙的浩瀚所吸引,人类想要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是不是还存在其它的生命?带着这些疑问,人类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人类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霍金、伽利略、薛定谔等等,这些科学家为人类的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牛顿的出现给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奠基人,在数学上,他创立了微积分学,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光学上,他创立了反射望远镜和光的色散理论,在电学上,他建立了最早的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牛顿于1727年3月14日生于伦敦的牛顿区,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牛顿从小就非常聪明,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算术,八岁就能够阅读和计算,十岁就开始解答微积分,在1737年的时候,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成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写道,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这个力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没有牛顿,人类科学可能要倒退几百年的时间,在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在1905年,爱因斯坦抛弃了以太假说,以光速不变和下一相对性原理的两条基本假设推出了相对论,同时洛伦兹变换也被保留。纵观狭义相对论诞生的过程,为狭义相对论做铺垫的是麦克斯韦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几乎摸到了门槛的是洛伦兹和庞加莱,但两者仍然没有打破陈规,死守以太假说,结果与狭义相对论擦肩而过,但不可否认洛伦兹和庞加莱是狭义相对论最大的助力者,甚至爱因斯坦也认为,即使他不推出狭义相对论,那么最长5年后也会有人推出来!1905年被称为是爱因斯坦奇迹年,在这一年内,他发表了四篇论文,提出了四个突破性理论,震撼了世界,1905年6月,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1922年,爱因斯坦凭借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年9月份,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出现,同年11月份,他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E=mc^2,解释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的实惠,科学家们认为我们已经 解开了这个世界的全部奥秘,比如说在远低于光速的情况下,牛顿的经典力学能够解决所有的机械问题,电磁现象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现象能够被波动定律完美解释,热现象被热力学解释,在光速情况下,相对论能够解释宇宙万物,就在人类以为我们已经破解了世界的奥秘时,突然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理论只适合在宏观世界中,一旦进入微观世界,这个理论就不灵了,于是在19世纪的时候,众多科学家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等人一起创立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体的理论,它和相对论被称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了量子态,测量,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在量子力学当中,粒子不能够像经典物理学那样,能够按照轨迹行动,而是以波的形式表述,其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统计性质,同时量子力学也描述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发射和吸收光子等方式传递信息,在量子力学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爱因斯坦用来反驳物理学家玻尔冠以量子力学的解释,想要理解这句话还需要从牛顿开始说起,牛顿作为科学界的鼻祖,他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当很长一段时间内,光是粒子的说法统治了科学界几百年的时间。之后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光是一种波,到底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为了解开这个奥秘,科学家们还专门做了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电子发射器,一个挡板上面有两条狭缝,挡板后面有接受电子的屏幕,屏幕上显示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说明电子不仅仅是粒子,它也具有波动性,穿过狭缝之后,发现了干涉现象,实验开始的时候,科学家把光子一个一个的释放出来,让他们逐个穿过双缝,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干涉条纹,后来科学家将光子换成了电子,也得到了干涉条纹,为了能够看清楚光子到底是如何通过双缝的,科学家们还专门安装了探测器,用来观测光子到底是从哪一个缝隙中穿过去的,就在这个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干涉条纹居然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观测者能够改变实验的最终结果?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双缝干涉实验在没有观测者的时候,粒子处于叠加状态,这个叠加状态通过双缝的时候,一半通过A缝隙,一半通过B缝隙。

在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证明光子走了哪条缝隙,这个时候粒子就会处于叠加状态,看到的现象就是粒子的形态,由于粒子非常小,没有任何人能够直接观测它,所以它本身不构成观测者,在这个实验中,如果只看结果的话,那么人类永远都不会知道光到底是从哪一个缝隙中穿过去的,这会导致光子一直处于叠加状态,最终形成干涉条纹,但是如果要使叠加态坍塌,就要对实验进行观测,看它到底是从哪个缝隙中穿过去,这时候光子的路线就被锁定了,光子的路线被锁定了,所以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后来科学家总结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学当中,有很多诡异的事情,曾经爱因斯坦在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然而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切还要从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争论说起,在19世纪的时候,科学家们创立了量子力学,当时出现了两个学派,一个是以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为首的决定论,还有一个是以玻尔和海森堡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强调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只能够用概率去描述,作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爱因斯坦其实并不反对量子力学,他反对的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不确定论。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是可以描述的。之所以会出现“不确定性”,说明量子力学还不完备,很可能存在某种“隐变量”还没有发现,结果导致了量子世界的诡异现象出现。而然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坚持认为量子世界存在诡异现象,任何观测行为都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也就是从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

我们可以举个宏观的例子,月亮一直挂在天空中,如果按照哥本哈根的意思解释,月亮在天空中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想要确定是不是在天空中,只有通过观测,一旦实施了观测,月亮的状态就确定了,而没有实施观测前,月球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很明显,用我们宏观世界去解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确实是非常诡异的,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爱因斯坦反驳玻尔,不看月亮,难道月球就不存在吗?而玻尔反驳爱因斯坦,你不看月亮,怎么知道月球在那里?爱因斯坦认为,之所以现在无法精准测量和预测微观粒子的一些运动状态,是因为其中有一些隐藏着的“隐变量”还没有被发现,因此,这些理论是不完备的。通俗地说,就是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还是一个不完备的半拉子理论,还有许多深层次规律没有揭示出来,所以才会有一些奇异现象无法解释。

由此,“上帝不会掷骰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就是说规律这个“上帝”不会随机乱点鸳鸯谱,微观世界的一些现象也有其遵从的自然客观规律,只要找到还没有弄清楚的那些“隐变量”,这些奇异现象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和预见了。作为爱因斯坦的同盟军,薛定谔弄了个“薛定谔的猫”思维实验,想以此来讽刺哥本哈根诠释的荒谬。当时爱因斯坦听了之后非常满意,薛定谔的猫大概意思是:将一只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箱子中,然后把这个箱子里面放置一个装置,其中包括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这个原子核有百分之50的几率衰变,当原子核衰变时,就会释放出一种毒气,这时候猫就会被毒死,如果原子核没有发生衰变,那么毒气就不会被释放出来,这时候猫就不会死亡,而我们想要知道猫到底有没有死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开箱子,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猫到底有没有死亡。

如果按照经典物理学来解释,那么猫只会出现一种结果,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猫会出现两种结果,即死又活、非死非活的诡异状态,这是因为叠加态的存在,支持量子力学的科学家认为,在我们没有打开箱子之前,箱子里面其实存在两只猫,一只是死亡以后的猫,另一只是活着的猫,这两种猫处于叠加状态,当我们打开箱子后,其中一种叠加态就会消失,这时候只会剩下其中一种结果,所以我们只能够看到一种结果,这其实是因为观测者导致波函数坍塌,另一种结果就会消失,叠加态原理是量子力学当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说明了波函数的性质,如果ψ1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1,ψ2也是体系的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值为A2,根据薛定谔方程的线性关系,ψ=C1ψ1+C2ψ2也是体系一个可能的存在状态。

这个原理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当粒子处于态ψ1和态ψ2的线性叠加态时,粒子是即处于态ψ1,又处于态ψ2。简单来说就是——微观粒子可以同时位于两个甚至多个地点的状态!更加诡异的是,直到有观察者去测量它时,叠加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别说普通人会为量子力学感到震惊,就连科学家们对量子力学也会感到震惊,爱因斯坦说过:「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玻尔也说过:「谁要是不为量子理论感到震惊,那是因为他还不了解这个理论。别闹了费曼先生曾说过:「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没人能真的搞懂量子力学。叠加态理论认为,在微观世界中,粒子能够同时位于多个地点的状态,更加诡异的是,直到有人观察它的时候,叠加态才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

在玻尔的互补原理中,我们常说在没有观测单个量子客体的时候,它就处于波和粒子这两种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当中,这种波动和粒子的叠加态,我们无法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波和粒子是两个互相排斥的现象,因此这种叠加态没有实现对应物,所以我们无法对其理解,这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它无法同时表现出正反两面给你看,你也无法想象既是正面,也是反面的硬币,因为在哥本哈根的解释当中,在我们没有观测量子客体的时候,对他进行了描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常说的一个电子在没有观测它的时候,它既是粒子也是波,其实是不正确的,你只要试图对他进行可能的描述,都是错误的,如果Ψ₁代表了电子粒子性的可能状态,也就是一个本征态。

Ψ₂代表了电子波动性的本征态,那么对于电子这个体系的态Ψ就处在态Ψ₁和态Ψ₂的线性叠加态当中。也就是Ψ=C₁Ψ₁+C₂Ψ₂,如果我们对电子进行观察,那么电子将表现出可能的本征态中的一个,这种线性叠加态到某个本征态转变的过程,就叫波函数坍缩。再比如说,波动方程中的Ψ代表了电子的几率幅,它模方也就是电子出现在某个位置的概率,那么在没有观察之前,电子位置这个力学量就处在各种可能位置的线性叠加态当中。这个时候,一个自由电子可以同时处在任何可能的位置,这里“同时”两个字相当重要,记住了这一点,对理解后面的双缝干涉实验很有帮助,以及双缝干涉实验的变种实验,比如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对电子进行观察的时候,它就会随机出现在一个确定的位置,这种从同时处在不同位置的叠加态到确定的本征态,就是波函数坍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简单理解就好了,毕竟连科学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量子力学的诡异之处,并不止这么多,这也只是量子力学的冰山一角,即便是这么少的理论,很多科学家都无法理解,这说明量子力学实在是太深奥了,很多科学家懂了量子力学之后,认为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来看,只要我们闭上眼睛,那么世界就是不存在的,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的世界才会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我们是不是闭上眼睛,世界依然是存在的,它不可能凭空消失。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问题到现在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的研究当中,曾经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认为,我们的世界可能是虚拟的,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还不到十亿分之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马斯克在胡编乱造,不过关于我们世界是不是虚拟的,在科学界也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因为在我们的世界中,就存在虚拟世界,比如说游戏,游戏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玩游戏,游戏里面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虚拟的,这是因为我们身在游戏外面,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一切,但是对于游戏里面的人物来说,它们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世界是虚拟的呢?很明显,它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我们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高级文明利用超级计算机制造出来的?

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中除了地球生命之外,一定还存在外星生命,有一些高级的外星文明,它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一个虚拟的宇宙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著名的科学家卡尔达舍夫建立了严密的宇宙文明等级制度,将宇宙中所有的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文明被称为是行星文明,这种文明的一切活动几乎全部围绕着本行星的资源来开展,目前人类的文明还不到一级文明,只能够算0.7级文明。毕竟人类现在还没有办法将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全部利用。二级文明被称为是恒星文明,当一个文明的科技达到二级文明之后,这个文明就能够制造出戴森球来,这是一种能够将恒星完全包裹起来的装置,它能够源源不断的吸收恒星的能源,如果人类的文明达到二级文明,那么人类也能够制造出戴森球来,将太阳包裹起来,然后源源不断的吸收太阳的能量。

三级文明被称为是星系文明,当人类进入三级文明之后,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疾病或许不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因素,甚至还会直接对个体的DNA进行修改,在移民扩张方面,也实现了恒星系之间的旅行,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深层规律。而且人类还能够利用银河系中所有的资源。后来科学家发现三级文明显然不够,于是科学家又加入了四级文明,四级文明也被称为是宇宙文明,如果人类能够达到四级文明,那么人类就能够利用宇宙中所有的资源,不过科学家却很少提及四级文明,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四级文明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四级文明能够利用全宇宙的资源,而且它们完全有能力制造出一个虚拟宇宙来,如果说我们的宇宙真的是高级文明制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找到宇宙中的BUG呢?

在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全球大规模普及的时候,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就提出了宇宙的本质是数学,一切物质本质上都是信息量不同的信息,除了一些物理学家之外,有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类生活在高级文明的模拟世界中,只不过现在人类还无法确定我们的世界是不是被高级文明设计出来的,如果说有一架超级量子计算机,它是不是能够模拟出一个足够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模拟出一个现阶段人类找不到破绽的虚拟世界,按照人类目前对世界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能够找到宇宙中的BUG吗?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宇宙中的BUG,只是还没有办法确认。比如说我们的世界是由公式制造出来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发现了宇宙中的公式。

比如说薛定谔方程,在这个方程中,描述了物体的状态不能够像经典力学中一样用位移,速度等等,而只能够用一个物体的量的函数来描述。这个物理量不再是某个确定的值,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分布的概率,每一个微观系统都有相对应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意义就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意义一样,除此之外,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也解释了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经典力学中,质量和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通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当量关系,认为一定质量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能量,这种能量以动量、冲量、动能、势能来表示。爱因斯坦的贡献就是把质量和能量这两个东西糅合在一起了,划了一个等号,即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而且可以互换的,其简化出来的公式为:E=MC^2,这就是伟大的质能方程。

这个公式里的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当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之后,认为经典力学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将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割来考虑的,解释世界采用的是伽利略变换,简单来说就是1+1=2,伽利略变换能够解释宏观世界低速系统中的大部分现象,毕竟在低速参考系中,很多误差能够忽略不计,但是在接近光速的情况下,伽利略变换就不行了,这是因为时空是不能够分割的,相对不同的时空,观测物质运动的时间性也是不一样的,在质能方程式中,物质动能量是和速度成正比的,速度越大动能量就越大,这一点在经典力学中也是一样的,所谓动量、冲量、动能、势能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解释了太阳燃烧的奥秘。

太阳之所以能够燃烧这么多年,就是因为质能和能量的相互转化,根据这个公式,1公斤物质的能量全部释放,就约等于9*10^16J(焦耳),相当250亿度电能。而现在人类掌握的最大能量释放是核聚变,其质能转换率只有约0.7%,也就是1公斤质量(氢)通过核聚变,质量亏损只有约7g(克),这7g质量可以转化出6.3*10^14J的能量,相当1.75亿度电能,约合15万吨TNT炸药爆炸威力。而太阳燃烧是内部核聚变的反应,所谓的核聚变反应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原子核相互发生碰撞产生的,正在这些原子核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不仅会生成新的更重的原子核,还会因为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简单来说就是核聚变反应根本不需要氧气也能够产生,只要处于高压或者高温状态下就能够发生变化。

我们的太阳内部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是一个集高温、高压、高密度的一个区域,在这个核心部位,太阳将会通过氢核聚变反应变成氦元素,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地球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大约只有22亿分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宇宙是一个有规律的星际空间,在宇宙中很多天体都在遵循规律运动,现在人类还无法解开宇宙的全部奥秘,这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发现宇宙中的全部公式,如果人类发现了宇宙中的全部公式,那么人类或许能够解开宇宙中所有的奥秘,换句话来说,既然我们的宇宙全部是由公式组成的,那么这些公司的创造者会不会就是我们所说的造物者?

曾经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道: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吗?杨振宁回答道:如果你所谓的这个上帝是人形状的,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偶然存在的,虽然现在科学家还不知道这个造物者是什么,但是我们的世界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即使宇宙来自于奇点大爆炸,那么在奇点之前又是什么呢?小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说不定人类能够解开这个奥秘,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优质作者榜#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