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群年轻人用镜头“寻找”手艺,保留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

2024-05-06

张景出生在湖南西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除了盐需要外出购买,这里的人们靠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张景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纪录片摄像师,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农村,见到了种类繁多的生产与生活工具。

“小时候的生活印记”随即被连通,让张景倍感温暖,觉得“村里的老人身怀古老的生活技巧”,这些祖先们代代相传的智慧,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流传后世——这便是他拍摄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初衷。

而这本同名书籍,则是对纪录片的补充。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张景的脚步,从那些手艺人身上,去感受“中国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气神”吧……

《寻找手艺》摄像组第一站是河北曲阳县,此地以石雕著称,举世闻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雕刻完成的。

石雕手艺早已实现工厂化,匠人们“脸上布满石粉,就像一两年没洗的空调过滤网”。

张景带着三个从未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外行——喻攀、蒋颖松与何思庚转动着镜头。

他看重的是这几个年轻人的“兴趣和激情”,以及“身上的平常心”,希望能拍摄到“匠人们的自尊、自豪、骄傲或者平静”。

“我不希望镜头前的主人公们,把我们当成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相反,他们才是大师。”张景言语里充满敬仰。

摄像组一路向西,在第8天,来到了甘肃景泰县龙湾村。

龙湾村由于擅长制作羊皮筏子,且地处黄河石林一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在现代交通工具盛行之前,羊皮筏子是当地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在黄河岸边,苪守堂正在给一块晒了四天的羊皮拔毛,这是制作羊皮筏子的必要环节。

羊皮筏子制作工艺并不难——首先,将皮从羊身上整块剥下来,晒上几天,然后将脖子、四肢及屁股等切口缝合、密封,再往里面灌上油、盐和水,以防腐、防漏,最后吹足气,绑上木架子,便大功告成。

西北地区使用羊皮筏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便有将领“缝革囊为船”,也就是制作羊皮筏子,带领士兵渡河。

不知古代缺粮时,是否会有人扛不住饥饿,直接将羊皮筏子剥了,洗净炖汤果腹?

结束新疆和西藏的拍摄工作后,摄像组掉头向东,到达四川德格县印经院时,拍摄工作已经持续了42天。

德格印经院有着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拥有二十七万块用来雕刻经文的经版。就算三十个人,昼夜不息地雕刻,也需要整整一百七十年,才能完成。

雕刻经版,是这里很多人一辈子——甚至是祖祖辈辈的工作。

对于这些虔诚的人们来说,“雕版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份信仰”。

张景问雕版艺人江庸次仁:“还可以刻得更快一点吗?”

“如果我们快快刻的话,速度能很快,但那样效果不会很好。我们良心上,会过意不去,将来死了都不得安心。”

这位帅气无比的藏族小伙,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如是答道。

第59天,摄像组来到云南勐海县,前往傣族老翁坎温家。

坎温是傣族油纸伞唯一的传人,老人做伞所用的弹簧,竟是一根竹片,借助的,乃是竹子的弹力,非常巧妙。

坎温先穿好伞的骨架,用标尺标出骨架的距离,再用线固定伞边,使用巧劲将伞的骨架绷成圆弧状,贴上纸,伞的基本形状就做好了。

然后晒干,涂色,抹菜籽油,再晒干——一把傣族油纸伞,方才完成。

看似不难,实则需要几分功力。

坎温35岁时开始做伞,一直做到八旬高龄,因为腰椎疼,他腰上绑着药。

张景问老人为什么不休息。

坎温平静地答道:“做伞就是休息。”

张景他们一边拍摄,一边把伞的细节发到了朋友圈,几位北京的朋友,当即把坎温库存的几把伞全订了。

老人很高兴,咧嘴一笑,向张景他们点头,以示感谢。

临别前,张景拎着刚买的油纸伞,向坎温道谢和告别。

老人乐呵呵地坐在墙角,对张景说,有空回来看他。

张景满口答应,却没想到这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纪录片在推出去以后,订伞者纷纷。

兴奋的张景马上给坎温家里打电话——却收到老人两个月前去世的噩耗。

坎温一走,也许傣族的油纸伞手艺,就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老人“孩子般的笑容”。

在结束了山东高密的年画和面花拍摄后,《寻找手艺》摄像组的前期拍摄,也宣告结束。

历时129天,行程三万四千三百公里,地跨二十三省,共记录了一百九十九名民间手工艺人。

张景认为,“中国大部分传统手艺……放在以前,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生产技艺,而不是什么秘方,也谈不上传承、传人。只是当一些曾经熟悉的手艺,快被人遗忘,只有一小部分人还记得时”,才出现“传人”这样的名词。

其实,寻找的又何止是手艺呢?——还有那快被人抛却,只有一小部分人还保留着的初心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景出生在湖南西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除了盐需要外出购买,这里的人们靠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张景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纪录片摄像师,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农村,见到了种类繁多的生产与生活工具。“小时候的生活印记”随即被连通,让张景倍感温暖,觉得“村里的老人身怀古老的生活技巧”,这些祖先们代代相传的智慧,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流传后世——这便是他拍摄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初衷。而这本同名书籍,则是对纪录片的补充。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张景的脚步,从那些手艺人身上,去感受“中国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气神”吧……《寻找手艺》摄像组第一站是河北曲阳县,此地以石雕著称,举世闻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雕刻完成的。石雕手艺早已实现工厂化,匠人们“脸上布满石粉,就像一两年没洗的空调过滤网”。张景带着三个从未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外行——喻攀、蒋颖松与何思庚转动着镜头。他看重的是这几个年轻人的“兴趣和激情”,以及“身上的平常心”,希望能拍摄到“匠人们的自尊、自豪、骄傲或者平静”。“我不希望镜头前的主人公们,把我们当成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相反,他们才是大师。”张景言语里充满敬仰。摄像组一路向西,在第8天,来到了甘肃景泰县龙湾村。龙湾村由于擅长制作羊皮筏子,且地处黄河石林一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现代交通工具盛行之前,羊皮筏子是当地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黄河岸边,苪守堂正在给一块晒了四天的羊皮拔毛,这是制作羊皮筏子的必要环节。羊皮筏子制作工艺并不难——首先,将皮从羊身上整块剥下来,晒上几天,然后将脖子、四肢及屁股等切口缝合、密封,再往里面灌上油、盐和水,以防腐、防漏,最后吹足气,绑上木架子,便大功告成。西北地区使用羊皮筏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便有将领“缝革囊为船”,也就是制作羊皮筏子,带领士兵渡河。不知古代缺粮时,是否会有人扛不住饥饿,直接将羊皮筏子剥了,洗净炖汤果腹?结束新疆和西藏的拍摄工作后,摄像组掉头向东,到达四川德格县印经院时,拍摄工作已经持续了42天。德格印经院有着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拥有二十七万块用来雕刻经文的经版。就算三十个人,昼夜不息地雕刻,也需要整整一百七十年,才能完成。雕刻经版,是这里很多人一辈子——甚至是祖祖辈辈的工作。对于这些虔诚的人们来说,“雕版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份信仰”。张景问雕版艺人江庸次仁:“还可以刻得更快一点吗?”“如果我们快快刻的话,速度能很快,但那样效果不会很好。我们良心上,会过意不去,将来死了都不得安心。”这位帅气无比的藏族小伙,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如是答道。第59天,摄像组来到云南勐海县,前往傣族老翁坎温家。坎温是傣族油纸伞唯一的传人,老人做伞所用的弹簧,竟是一根竹片,借助的,乃是竹子的弹力,非常巧妙。坎温先穿好伞的骨架,用标尺标出骨架的距离,再用线固定伞边,使用巧劲将伞的骨架绷成圆弧状,贴上纸,伞的基本形状就做好了。然后晒干,涂色,抹菜籽油,再晒干——一把傣族油纸伞,方才完成。看似不难,实则需要几分功力。坎温35岁时开始做伞,一直做到八旬高龄,因为腰椎疼,他腰上绑着药。张景问老人为什么不休息。坎温平静地答道:“做伞就是休息。”张景他们一边拍摄,一边把伞的细节发到了朋友圈,几位北京的朋友,当即把坎温库存的几把伞全订了。老人很高兴,咧嘴一笑,向张景他们点头,以示感谢。临别前,张景拎着刚买的油纸伞,向坎温道谢和告别。老人乐呵呵地坐在墙角,对张景说,有空回来看他。张景满口答应,却没想到这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纪录片在推出去以后,订伞者纷纷。兴奋的张景马上给坎温家里打电话——却收到老人两个月前去世的噩耗。坎温一走,也许傣族的油纸伞手艺,就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老人“孩子般的笑容”。在结束了山东高密的年画和面花拍摄后,《寻找手艺》摄像组的前期拍摄,也宣告结束。历时129天,行程三万四千三百公里,地跨二十三省,共记录了一百九十九名民间手工艺人。张景认为,“中国大部分传统手艺……放在以前,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生产技艺,而不是什么秘方,也谈不上传承、传人。只是当一些曾经熟悉的手艺,快被人遗忘,只有一小部分人还记得时”,才出现“传人”这样的名词。其实,寻找的又何止是手艺呢?——还有那快被人抛却,只有一小部分人还保留着的初心哩。(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